第11章 处理堆积的政务[1/2页]
朱祁镇的身体,亲征在外几月之久,是渴的,身体里的存货很多。
可在心理上,钱氏、周氏都是初次接触,脑海虽有记忆,那也是英宗的记忆。
朱祁镇觉得自己是正经人,不能这么随便,除非是花点钱的那种。堂堂皇后、贵妃,又岂是花点钱的女人。
“回乾清宫吧,最近朝局不稳,朕还有许多政务要处理。”
这个理由非常到位,两宫的随从不敢再问,再问就是妨碍陛下处理军国大事。
如此一来,三拨人只能各自回宫,今夜的两宫之争,没有胜者,让朱祁镇这头耕地的黄牛,跑了。
坐着软轿回到乾清宫,确实有许多政务需要朱祁镇亲自处理。
原本的掌印太监王振被朱祁镇一锤子敲死了,留下的空缺暂时没有补上,朱祁镇如今归来,许多各地的折子,都给送到了乾清宫。
明朝特有的票拟、批红制度,是维持政务的基本制度。
票拟是由内阁成员们审阅全国各地折子,然后在此折上写上解决方案,供皇帝参考,在由皇帝来决断。
可皇帝毕竟只是一个人,一个脑袋两只手,没有三头六臂。就算是太祖朱元璋这等工作狂人,一天到晚也忙不过来,是以原本只是皇帝工具人的掌印太监与秉笔太监应运而生。
皇帝审阅完折子后,掌印太监负责皇帝盖章,秉笔太监帮皇帝书写。
然而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工作狂,事事躬身亲为,内阁大学士在票拟的过程中,基本都写上了解决方案,皇帝如果不想动脑子,让秉笔太监写个同意两字即可,然后再由掌印太监盖个章。
皇帝如果偷个懒,不想工作,也可以直接交给秉笔太监代为批注,再由掌印太监盖章。
如果皇帝一直偷懒不亲自批注,那么就会造成原本只是工具人的秉笔、掌印两位司礼监的大太监,权力过大,致使其权势滔天。
因为他们代行的是皇帝职权。
为什么明朝中后期,秉笔、掌印两位大太监中,必出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太监,就是因为他们的主君疏于政务。
英宗时期的掌印太监王振。
世宗嘉靖的掌印太监吕芳。
神宗万历的冯宝、陈炯两位掌印太监。
还有最为权势滔天,各地纷纷为其建造生祠的“九千岁”魏忠贤,他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的秉笔太监。
到了思宗崇祯时期,在他这个末代皇帝的身上,反而这种现象就断绝了,那就是因为崇祯是个媲美朱元璋、朱棣的工作狂,两个位置的大太监重新成了工具人。
朱祁镇扪心自问,自己是工作狂吗?愿意每日俯首案前处理公务吗?
那肯定不是,肯定不愿意,如果要这样过一生,这一世当了皇帝也没什么劲。
如果要抽出身,在这一世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,他朱祁镇必须要搞清楚里面的厉害关系。
在懒政皇帝手里,掌印、秉笔号称内相,权势甚至大过内阁,但纵观明朝这些大太监里面,也并非个个都是奸邪、乱政之辈。
司礼监的权力所在,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。
嘉靖帝朱厚?小⑼蚶?壑祚淳??舛砸?锪??甘?甓疾豢??幔?竺鞯酃?昭??W??馄渲芯屠氩豢??纠窦嗵?唷芭?臁敝贫鹊墓?汀
这爷孙两朝的大太监,也没出什么乱子。万历朝的前后两位掌印太监,都是恪守成规,朝堂风评尚佳的存在。
太监是否乱政,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皇帝自己。
朱祁镇看着桌案前这一大堆的折子,脑瓜子顿时嗡嗡的。
亲征期间,掌印太监王振,内阁首辅曹鼐、大学士陈循都被英宗带走。由临时调入内阁成员代为批阅。
他们处理掉了一部分,交给秉笔太监汪景焕,这个汪景焕是王振的拿笔工具人,写的一手好字,然毫无决断能力,平时王振在时,他按王振的意思记录,王振一不在,他就一筹莫展了。
一些难以决定的由监国?王朱祁钰来处理。
然而朱祁钰自年幼起就是个闲散王爷,哪有什么真正处理政务能力,监国只是挂个名头,他更多的是以和稀泥的方式,退还给内阁决定。
内阁再商议,能定的就定,定不了的折子就再送到乾清宫。
久而久之,乾清宫的折子堆积的就跟小山一般。
下午午朝会,汪景焕已经被革职查办下大狱。如此一来,司礼监的掌印、秉笔两个职位,全都是空缺的局面。
第一次真正处理政务,朱祁镇有些新奇,他随手拿起一本折子,翻开来。
这是山西巡抚李工行上奏的折子,奏折上写着,山西辎宁州大旱,请求朝廷减免部分赋税。
内阁成员张益在此折子里写下建议,减免辎宁五成赋税,朝廷下旨督促辎宁知府,兴水利,挖井、扩渠。
辎宁是产粮大地,英宗带领的二十万亲征军的粮草,有一部分就来自辎宁,事关军国大事,朱祁钰不敢说免就免,退回给内阁再议。
内阁还再议个屁,首辅曹鼐不在,资历深厚的陈循大学士也不在,此建议已经是临时内阁成员们商议后的结果了。
内阁直接送去乾清宫,等皇帝回朝再处理。
朱祁镇看到后,心想着这帮朝臣真坑,君坑臣也坑。
英宗这个皇帝,把能做决定,能拍板的人都带走了,结果这些能决断的人,在亲征军里,却一点作用都没法发挥。
留京朝臣,平日里做决断的上司不在,没了主心骨,能推就推,不敢出头,遇难事就只等上司回归。
第11章 处理堆积的政务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