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朝会怒斥奸臣,我只求一死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76章 天下镜[1/2页]

    宋君听完了方源的话,心中有所触动。

    方源来到宋国不过区区数日,但几次劝谏却让他获益良多。

    身为一位外臣,方源这么做不止没有半点好处,甚至还有可能触怒他,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。

    然而方源却乐此不疲的向他谏言,一度救宋国于水火之中。

    此时,宋君终于开始相信那些在天下广为流传的言论了。

    方源,确实是一位君子。

    他走下台阶来到方源面前,先后向他拜了三次。

    “寡人资质驽钝,性情顽劣,以前从未听说过像是先生这样高屋建瓴的言论,以至于昏庸不明,使得宋国险些陷入刀兵水火。

    《墨子》曰:镜于水见面之容,镜于人则知吉与凶。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。

    从前寡人听说您是位君子时,还不相信,认为您只不过是个沽名钓誉之徒。但现在看来,您何止是位君子啊,您简直就是君子的镜子了。

    今天能得到您的教导,实在是寡人的福气。您这样做,就像是拯救了整个宋国啊!

    先生如果不嫌弃的话,请一定要考虑寡人先前的提议,接受宋国上卿的印绶。

    以您的才华,已经足以充当宋国的镜子了。”

    方源没想到宋君对自己的评价居然如此之高,他本来以为之前几次劝谏不激怒他就不错了。

    可现在看来,宋君显然是把他的话听进去了。

    不过虽然感动于宋君的行为,但对于他的招揽,方源依旧选择委婉拒绝。

    现在,还不到出仕的时候。

    他笑着俯身回道:“能成为宋国的镜子当然很好,但是,如果只是想成为一国的镜子,我又何必离开秦国呢?”

    宋君回味着方源的话,还未等想明白,便听见方源向他拜别。

    方源恭敬的拜道:“拜谢君侯。”

    随后便头也不回的转身出门。

    宋君目送着方源的背影远去,忽然注意到身边的史官正捧着竹简全神贯注的奋笔疾书。

    他好奇的凑上前去察看,只看见竹简上刻着几行小字。

    ——方子至宋,宋君欲揽之。

    ——宋君曰:君当为宋镜。

    ——方子曰:为宋镜,不若为天下镜。

    宋君看到这里,追悔莫及的情绪油然而生。

    他急切的大声喊道:“快,替寡人把方先生追回来!”

    谁知史官却走到他的面前跪下。

    宋君问道:“您这是干什么?”

    史官摇头道:“君子之志,不可易也。”

    宋君沉默良久。

    四周的军士们看见他这样,小心翼翼的轻声发问道:“君侯,那咱们还追吗?”

    宋君颓然的坐在地上,摆着手道:“罢了,放他离开吧。”

    ————

    方源出了宫城后,才发现乐同与向正就在宫门外等着他。

    三人一同上了马车。

    刚刚坐定,乐同便开始向方源道谢。

    “今日宋国能避免灾祸,全都仰赖先生一人所为。”

    向正也点头附和道:“我们才能低浅,品德微末,屡屡劝谏君侯不止不能为国家避开祸患,反而为自己招来牢狱之灾。

    而先生出马,则一瞬之间克乱定邦、逆转乾坤。由此看来,我们距离您的修养,还有很大的差距啊!”

    但方源对二人的吹捧却不置可否,而是转而言道。

    “所谓进谏的困难,不是难在用才智来向君主进谏,也不是难在用口才阐明意见,也不是难在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说出来。

    大凡进言的困难主要在于了解进言对象的心理,以便用我的说法迎合他。

    如果进言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,却用厚利去说服他,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,这必然会遭到抛弃和疏远。

    如果进言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,却用美名去说服他,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,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。

第76章 天下镜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