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朝会怒斥奸臣,我只求一死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7章 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[2/2页]

    孔子因此只能辩解道:予所否者,天厌之,天厌之!

    意思是说,我如果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,上天会惩罚我的。

    卫灵公和他的夫人南子荒唐到了这种境地,甚至令贵派先师孔子险些受辱,您为什么还要帮他说话呢?”

    方源笑着说道:“我从不会偏袒某人,为谁说话。我只是试图以自己的理解,尽可能还原真相罢了。

    至于孔子所说的:予所否者,天厌之,天厌之!

    这句话一直以来,都有两种解释的角度。

    一种是君侯您所说的,至于另一种,则解释为:我所否定的人,是那些做了伤天害理事情,就连上天都讨厌她的人。

    而南子虽然生活不检点,但却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。

    与之相反,她在其他方面,是一位十分贤淑的女子。

    她与她的丈夫卫灵公一样,都十分尊重贤人。

    一天晚上,卫灵公和南子正在宫中闲坐聊天,忽然宫外传来阵阵车马声。

    但车马声到了宫门口,却突然停止了,过了一会儿才重新响起。

    卫灵公于是问南子:夫人知道刚才经过的是谁吗?

    南子回答说:是蘧伯玉。

    卫灵公问:你是如何知道的呢?

    南子回答:我听说,经过国君的大门前时,要下车以表示尊敬。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,不会在黑暗中改变自己的操守,所以刚才过去的一定是蘧伯玉。

    蘧伯玉是我国品行高尚的大夫,他是不会因为晚上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的。

    卫灵公派人去察看刚才经过的马车,发现果然是蘧伯玉。

    卫灵公没有把真相告诉南子,而是和她开了个玩笑说:夫人猜错了。我派人看过,刚才过去的不是蘧伯玉。

    南子听了立马起身为卫灵公斟酒祝贺:我原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才会如此贤能。如果刚才过去的不是蘧伯玉,那卫国就拥有两位贤人了。贤臣众多,这是卫国的福分啊!

    而当初卫国的大夫史苟因为谏言不被采纳,一气之下离开了国都到乡下居住。

    卫灵公知道这个消息后,也搬到郊外居住,在那里斋戒清修不吃肉食,直到史苟消了气返回国都,卫灵公才搬回国都居住。

    而卫国的大夫史鱼因为不满卫灵公亲近弥子瑕,多次劝谏卫灵公远离弥子瑕,而任用卫国的贤人蘧伯玉,但是卫灵公不听。

    于是,史鱼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儿子不要办在正堂为自己葬礼,想要以此规劝卫灵公罢免弥子瑕。

    卫灵公知道这件事后,极为震惊,于是就听从了卿大夫们的建议,罢免了弥子瑕,开始重用蘧伯玉。

    这就是‘生以身谏,死以尸谏’的典故来源。

    像是卫灵公这样谥号为‘灵’的君王,尚且能够拥有南子这样通晓事理的贤内助,懂得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。

    那么君侯您难道就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吗?

    您之所以能够得到魏国的帮助,是因为您是宋国的国君。而您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君,是由于获得了卿大夫们与百姓们的拥护。

    可您现在却为了一己之私,想要凭借魏国的力量,在宋国掀起动乱,让百姓的生活陷入刀兵水火,驱逐那些帮您保境安民的贤能大夫。

    您这么做,是想要失去宋国的民心吗?

    所谓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

    现在宋国的民心就好比是人的皮肤,而您的君侯之位,就像是附着在皮肤上的毛发。

    如果失去了皮肤,那么毛发又将附着在哪里呢?

    失去了民心,您就失去了在宋国执政的根基。

    当初卫灵公在盟会上遭到晋国的侮辱,但也没有选择立刻让齐国介入。

    而是回国后,搬出宫殿去到城外居住。

    卿大夫们劝他返回国都,卫灵公说:寡人使社稷受到侮辱。像是寡人这样的人,已经没有脸面继续作为君王了,诸位可以选择合适的人选继承君位。

    卿大夫们赶忙俯身道:这是卫国的祸患,哪里是您的过错呢?

    卫灵公又说:晋国人说要让我的儿子和卿大夫的儿子去晋国做人质,还要把我国的商人、工匠们也迁移去晋国。

    听到这里,卿大夫们默默不语,亲近晋国的大夫们也不敢再为晋国说话了。

    之后,卫灵公又在国内公开宣布了这些消息,卫国百姓群情激奋。

    卫灵公问百姓们:如果背叛晋国,晋国人进攻我们五次,会有什么恶果。

    百姓们高呼:就算进攻卫国五次,卫国也依然能战。

    于是,卫灵公背叛晋国,联合齐国进攻晋国。

    卫灵公亲自率领带领五百乘兵车向晋国腹地进发。

    卫军与拥有千乘兵力的晋军遭遇,晋将褚师圃见卫军士气高涨不敢与其正面交战,于是便建议晋军便绕过卫军直接进攻齐军。

    卫灵公于是带领卫军一路高歌猛进,攻克了晋国的五氏城。

    这便是民心所向,所以无敌的道理啊!

    依靠外国帮助所取得的政权不可能稳固,只有获得百姓的拥护才能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卫国人少地狭,然而当民心凝聚时,连晋国都不敢掠其锋芒,宁愿去进攻齐军也不愿意进攻卫军。

    如今宋国的土地远比卫国辽阔,人口也比卫国更多,国内经济繁荣昌盛。

    如果您可以凝聚民众的信心,又何愁君位不稳,又何必去依仗贪婪的魏国呢?

    况且您如果真的能凭借魏国的力量坐稳君位,也必将因为魏国的力量而遭到放逐。

    他们能够在宋国扶持您,那么也能够在宋国扶持另一个反对您的人。

    所以与其将您的命运交给魏国来裁决,为何不能直接让宋国的百姓来决定呢?”

第67章 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