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朝会怒斥奸臣,我只求一死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7章 做买卖的老师[1/2页]

    方源听完楚仁叙述的这个故事,久久不语。

    他离开秦国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,但他没想到这段时间里秦国居然发生了这么多变故。

    楚仁微笑着注视方源,这个在楚墨弟子们面前一贯严厉的矩子,他的眼中竟然流露出些许长辈般的慈爱目光。

    他说道:“方先生在想什么?”

    方源深吸了一口气:“我从前听说过一句话,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。年轻的时候,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道理都没有。

    一个人的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,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,只不过是找借口来掩盖自己的错误罢了。

    但今天听完秦国过去这两个月里发生的事情,我才终于明白了,这句话的真义。

    我从前之所以不理解,只不过是因为不在江湖罢了。”

    他从前只觉得自己是孤身一人,所以行事无度率性而为,在这个世界唯一的目标也不过是求死而已。

    但现在,由于他的种种行为,无数人被他展现出的‘虚假’品行所感染,自发的围绕在了他的周围。

    从前,他不在江湖。

    如今回首,他已成江湖。

    楚仁含笑点头,他忽然握住了方源的手。

    “方先生今天能有这份觉悟,那老夫的口水就算没有白费。

    无数人将希望寄托在您的身上,您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万人思绪,您的一行一措都会影响千万百姓。

    您已不再是独属于您自己的方源。

    而是属于天下所有心向大道、感怀仁义之人的方自流。”

    楚仁顿了一阵,接道:“正因为您品行高洁、才不世出,所以才能吸引这么多仁人志士团结在您的周围。

    您是这黑暗乱世中唯一的光,所以他们才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您留下的火种熄灭。

    这么多人愿意为了您的志向与您追寻的道路牺牲一切,所以您也一定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性命,万万不可再以身犯险了。

    您追寻仁义的精神值得赞扬,但真正的仁义必定为天下君王所不容。

    所以如果您真的想要将天下苍生从这无尽的苦难中解脱,就必定要有所取舍。”

    楚仁一语说完,便直视着方源的眼睛,一刻也不曾挪开。

    他在寻找一个答案。

    一个虽然会有曲折,但终究会通向真正终点的答案。

    方源沉默了一会,胸口起伏,终于吐露出了他的心声。

    “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也,义之与比。”

    (孔子说:君子对于天下的事,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,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,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,就行了。)

    楚仁笑了。

    这便是他想要的答案。

    也是楚墨学派能够在楚国扎根生长的根本原因。

    学说是死的,但人却是活的。

    如果人死了,纵然学说再正确又有什么用呢?

    墨子为墨家指明了他们需要努力的方向,而秦墨、楚墨、齐墨之所以能在各国延续,却并不是因为墨子的学说,而是因为他们各自开辟出了合适自己的生存之道。

    秦墨以工程机关侍奉秦国,得以延续。

    楚墨以制衡豪族帮扶楚国,得以留存。

    齐墨以游说之道取悦齐国,得以发展。

    就像他之前所说的那样,没人会怀疑方源追求目标的正确性,大家担心的只不过是他能否开辟出一条受到列国君王认可的道路。

    有道无术,便是楚仁对于方源的评价。

    但这个评价并非贬损。

    与之相反的是,这反而是对于方源的最高赞扬。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方源的道,所以他才能被各家学者一直推崇,不论是儒家、墨家、道家抑或是其他学派,全都对方源给予厚望。

    因为自古以来,有术而无道者众,有道而无术者寡。

    天下之间,怀揣治国之术虽然不多,但也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这些人游走于各国朝堂,凭借他们的治国之术换取高官厚禄,但却鲜有人可以做到方源这样有口皆碑的。

    对于他们来说,术只是谋求财富土地的手段。

    但对于方源来说,术却是实现道的工具。

第37章 做买卖的老师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