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朝会怒斥奸臣,我只求一死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9章 上柱国成玉[1/2页]

    “将军,方源先生到。”

    方源一行人在军官的带领下步入楚军行军大帐。

    刚刚拉开门帘,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位身高近两米,如高山般壮硕的男人。

    强壮的肌肉如同磐石一般将盔甲撑得满满当当,一张威武庄严的国字大脸与虬髯长须给人以强烈压迫感,再配上身后的赤红色披风,,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此人并非泛泛之辈。

    站在方源等人面前的这位壮汉,正是楚国名臣,沙场宿将,上柱国成玉。

    方源上前拜见道:“方源,拜见成将军。”

    成玉虽然相貌威严,但为人却相当随和。

    他哈哈大笑道:“方先生客气,各位请坐。”

    方源等人依次入座。

    成玉问道:“我听说方先生此次出秦,是打算往我楚国寿春游历?难不成先生是仰慕我王仁德之名,所以打算在楚国出仕吗?”

    列国之中,魏王以性情爆裂闻名,赵王以武运昌隆著称,齐王以为人谦和称道,至于楚王,则素来有仁德之主的美誉。

    楚王之所以享有仁德的盛名,与他过往的事迹是密不可分的。

    楚王年轻时,经常亲赴战场领军作战。

    在二十五年前,楚国与齐越联军的钟离之战中,楚军被联军打的大败。

    而当时还是个小年轻的成玉因为鲁莽进军导致深陷敌军包围。

    楚王原本正在撤退,可闻讯后竟然不顾危险,率领麾下亲军‘乘广’前后三次杀入敌阵,试图解救被围困的成玉与楚军将士。

    传闻楚王每次从敌阵冲出,他麾下的楚军都紧紧簇拥在楚王身边,不让敌人靠近楚王分毫。

    原本被打的溃不成军的楚军因为楚王的举措,竟然重新振作,每个人都奋不顾死与楚王共生死同患难。

    而楚王的举措甚至感染了敌军。

    他第一次进入敌军阵营时,敌军因为奇怪这个本该逃跑君王的行为,所以没有伤害他。

    第二次进入越军中的山越步卒战阵时,山越人不仅没有对他痛下杀手,反而举起长戈和盾牌保护楚王不被流矢射伤。

    第三次进入齐人战阵时,齐军主动为他让开道路,任由他带着被围困的楚军离开,也没有追逐他。

    如此三次之后,重伤昏迷的成玉终于被楚王成功解救,楚军也顺势向楚都寿春撤退。

    虽然此战楚军战败,但齐人因为赞赏楚王的义举,所以主动提出与楚国和谈,从此退出了与越国的同盟。

    而楚王仁德的名声也自此传响。

    奉行仁之道的儒家弟子蜂拥而至,奉行义之举的墨家弟子同样归之如流水。

    而成玉因为感念于楚王的恩德,更是奋发图强,知耻而后勇。他在之后的楚越战争中屡立奇功,最后因为功勋升任上柱国。

    而成玉与楚王之间的这段往事,也在各国之间传为美谈。

    天下的君主,如果论起仁义,没有能超过楚王的了。

    因此,成玉觉得方源可能是准备在楚国出仕,也不是异想天开。

    方源笑着回应道:“我才疏学浅,虽然品行端正,但尚且还不具备治国的才能。所以我打算先到稷下学宫游历一番,等到学成归来,再考虑出仕的事情吧。”

    成玉闻言有些诧异。

    “方先生实在是太谦虚了。我成玉虽然是个粗人,但也知道您是名冠天下的贤士,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义士,您这样的人,怎么可能没有治国的才能呢?”

    方源笑着化用了《老子》中的一句话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

    (道这种东西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,如果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真正的“道”了。相应的,如果道这种东西要是可以命名的话,那么他也就不是最初的道了。)

第19章 上柱国成玉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