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[1/2页]
一顿饭,吃了金恩一百多万。
零头是金恩赞助特战队员们的生活物资,一百万两银子是,皇帝陛下开口要的。
在饭饱后,朱祁镇亲自把金恩送到五军营大门口。
他拒绝了金恩邀请去紫烟阁免费玩乐的请求,而是让金恩再筹措一百万。
就在刚成为煤老板之后,朱祁镇脑海里浮现了中东那黑色的液体金子,石油。
金英那还有一百万两银子的额度。朱祁镇想到了使用方法。
他要重启海上贸易,为大明财政创收。
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主体尤在,部分船只只是年久失修而已,花不了太多银子,这庞大的船队就能重新启用。
后世许多人认为明清时期的海禁是因为统治者自大引起的,其实并不很准确。
辫子大清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天朝自尊心作祟,但明朝却不完全是。
朱祁镇前头那几朝,是享受过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福利的,期间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这样的史诗壮举。
后世传言,郑和下西洋起因是朱棣为了巩固统治,四处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?桑?炱钫蚓醯谜庖簿褪歉龃?浴
史书里明确记载靖难之役结束的时候,南京皇宫大火,很显然是建文帝故意放的。建文帝放火的目的,一半可能性是自焚,一半可能性则是为了逃命。
靖难之后权力已经牢牢掌握在太宗皇帝手上,局势早已经稳定,太宗只要对外宣称建文帝被烧死即可。
即便之后建文帝再冒出来,太宗只要对外宣称建文是冒充的,建文帝是号召不动百姓跟着他造反的。
再说了太宗在靖难之役之后对建文旧臣清算得十分彻底,就算建文帝真的没死,之后又想冒出来造反,朝堂也不会有人响应。
太宗皇帝花费巨资打造空前绝后的船队,不可能只是为了找建文帝,试想一下,郑和需要千里迢迢跑到非洲去寻找建文帝吗?
建文帝跑得了那么远吗?
主要还是为了经济效益。
富足的国库才能支撑太宗五征漠北。
海贸可以称得上,海上的丝绸之路。
往上追溯海上贸易的益处,从唐朝就可以看的到。
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还坚持了150余年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南方经济的支持,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十分巨大。
一直到两宋时期,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在支撑着朝廷的经济。
举个例子,一艘商船将大明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可持续输出的廉价商品直接交换世界各地稀有的香料、工艺品、药品,然后高价卖到自己国家,利润是数十倍。扣除海难、海盗等风险,仍然可以有十几倍的利润,你说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会不会趋之若鹜?会不会将其变成一门热门的生意?所以国家生产总值出现巨大增值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朝廷靠收那些商船一点税,就可以富得流油。何况是朝廷如此大的船队呢。
永乐朝留下的船只,又大又坚固,可以比民间更好地抵御自然风险。船队再配备一定数量的军士,以及当代最好的武器装备,基本没有海盗敢来抢劫,安全是十分有保障的。
最关键的是朝廷组织的船队,规模大,可以比民间商船航行到更远的地方,开辟新的贸易路线,可操作性也可能非常高,获益也将成倍增加。
朱祁镇想不通为何朝廷在这样的利益面前,最后却放弃了呢。让海上贸易戛然而止,朝廷的船队搁浅了,民间的商队也被静止了,这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。
难道也是因为面子工程的问题,就如同现在的瓦剌一般?
还是海盗太过猖獗,应该也不至于,郑和的船队战斗力可是非常彪悍的,顺手会解决沿途的海盗。
还是又触及到了谁谁谁的利益了?
不管原因如何,船队都要重新整起来,这条海上的丝绸之路都要重新启动起来,有问题再解决问题。
起码在我朱祁镇手上,面子问题,不会再是问题,一切以利益为先。
现在要做的,是拿出银子,修缮船只,再找合适的船老大。
当年的船老大郑和,忠诚,且军事、外交能力都不俗,而且还是太监,太宗根本不用担心他会出去了赖在某个地方繁衍生息不回家。
把金恩割了,派他去?太草率了,这家伙只证明了是个不错的商人,要带领如此巨大的船队,光会做生意,还远远不够。
第52章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