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明战神朱祁镇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2章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[2/2页]

    朱祁镇手上没有合适的人选,不过这倒是不急,船要先修起来,开放海禁的策略,也需要时间实施下去。

    还是找户部尚书王佐这些老臣子们,具体了解一下,为什么如此轰轰烈烈的海贸会停止了吧。

    正好顺便再跟他谈谈开放海禁的具体事宜。

    第二天上午,五军营大帐内,户部尚书王佐,内阁大学士陈循、原京城市舶司司官柴奇正,坐在一起。

    一番交谈下来之后,朱祁镇心中大概有个了解了,为什么会停。

    原来主要原因,真的还是面子问题。

    当然面子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。

    当初太宗皇帝眼馋海上贸易的巨大收益,政策上对民间商队有诸多的限制,朝廷则派出了大量打着朝廷名号的官方商队。

    不过这最多也只是限制,但还达不到民间海禁的地步。

    郑和的大船队,有一个重要的任务,就是怎么让海外的势力做的大明的“藩属国”。

    这不是个容易操作的事情。

    近的地方比如东南亚人家不服你,你可能还可以就近派兵过去征服,但再远一点的,就没法派兵了。

    虽然郑和开始的时候确实说服了不少势力愿意向大明称臣纳贡,保持商业往来,但是又没有驻兵留守,大明的商队一走,天高皇帝远,他们哪里还认你作宗主国?

    很显然这个面子工程不好做,不能像在陆地上那样靠军事维持藩属关系,所以就只能用经济利益引诱了。

    这意味着原本设想的“等价交换”的贸易规则,变成了“朝贡经济”。即进行贸易的同时,大明需要“赏赐”给当地势力财物,来换取他们的忠诚——至少需要保持名义上“朝贡”关系。

    慢慢的这种被官方垄断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,由朝贡经济慢慢变成赔本买卖。

    不过中途有一个时间演变的过程,所以郑和下西洋有七次。

    而在这个过程中,还生出了其他问题,那就是海盗问题。

    开始的时候,如朱祁镇所想的一般,郑和会顺手剿灭沿途的海盗组织,比如大海盗陈祖义。

    按理说官方逐渐垄断,加上不遗余力地打击海盗,海盗数量会锐减才合理。

    但因为官方垄断了海上丝绸之路,意味着民间原先那批商人以及背后的官员们,利益极大的受损,反而怨恨起朝廷这种与民争利的行为。

    最关键是,由于垄断,海贸走私行为变频繁了,走私的船队对海盗来说是巨大的肥肉。

    破产的商人们有些直接化身为海盗,他们背后的明官员也会暗中支持,这样导致沿海一带海盗猖獗起来,海盗数量非但没有减少,反而还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沿海的治安成本,成倍的增加。

    朝贡经济赚得越来越少,甚至为了天朝上国的面子,开始赔钱了,海防支出又是一个大窟窿,海禁开始实施起来了。

    朱祁镇知道,这个时候,海禁时间尚短,问题还没全方位的暴露。

    但是海禁之后,民间走私行为会更加频繁,然后倭寇会眼馋,与前面的几股势力搅在一起,演变成沿海的倭寇问题。

    到最后,朝廷还要对沿海大规模的用兵。

    实际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,倭寇问题变严重,又进一步坚定了朝廷对海禁决心。

    朱祁镇认为,这是很好解决的问题。

    一,放下天朝上国的面子。

    二,朝廷不搞垄断,给民间商船生存发展的空间,朝廷收收税就行。两者本就不是冲突的对立方,海上贸易这么一大块蛋糕,足够分的。

    三,发展海军力量,维护海上治安。

    朱祁镇把自己的想法与三位朝臣提出后,经过商讨,考虑到户部尚书王佐背上的大锅有点沉重,最终由柴奇正这个原市舶司的司官来上奏。

    开放海禁!重启海上丝绸之路!

第52章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