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章 易位之解[1/2页]
方源一席话说完,楚仁与陈到都陷入了深思,不远处囚车上的戴士充面露惭色,而邓子陵则微微点头。
见到众人如此,方源露出一丝笑容。
陈到突然扔开拐杖,朝着方源躬身作揖。
众多法家弟子见自家祖师朝方源行礼,也纷纷效仿他的行为,朝着方源躬身下拜。
一时之间,朝服的摩擦声响彻全场。
陈到道:“我年事已高,已经听不进许多新观念了。但今日先生的一席话,却令我醍醐灌顶。
就像是您所说的一样,我久居寿春,对于楚国大势的观察已经不如从前那般细致了。
这些年我虽然想要竭力修正自己的错误,但却每次修正又会开辟出新的歧路,酿成各种全新的问题。
这是我身为楚国立法者的过失,我必须要向楚国的百姓致以歉意。”
方源笑道: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您又何必道歉呢?您能反思自己的过错,不断弥补自己的过失,这就足以让我称赞您了。”
陈到问道:“您这是什么意思呢?我办错了事,难道不应该受到指责吗?”
方源道:“从前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。
孔子让使者坐下,然后问道:蘧先生最近在做什么?
使者回答说: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,但还没能做到。
使者出去之后,孔子笑着拍手道:好一位使者呀!好一位使者呀!”
方源顿了一下,笑着说道:“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失,并以谦虚的态度学习、弥补,这就已经足以称得上是世上不多见的贤人了。
如果世上都像您这样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,并想方设法进行弥补,那么天下又哪里会出现那么多的惨剧呢?”
方源一句话说完,又把目光抛向了楚仁。
这位楚墨学派的硬脾气老头本来还觉得面子上有点抹不开。
但此时见到方源看他,楚仁也只能老脸一红躬身朝着方源道歉。
“老夫论年纪,恐怕比方先生的爷爷都要大上不少岁。但今日还得靠您为我指点迷津,真是让老夫深感汗颜。
今日得到了您的指点,我一定认真的听取,恭谨的施行,尝试从大势的角度出发,全盘考虑事情的过失。”
方源闻言,笑着朝楚仁躬身拜谢。
楚仁见状不解:“明明是我受您的指教,为何您要拜谢我呢?”
方源笑道:“子曰: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”
(孔子说: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发表言论,因为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耻。)
“而您正是孔子所说的那种古之君子,我听说您少言寡语、惜字如金,然而说出的话就必然会去实现。
如今您说愿意换位思考,那么就一定会去将它付诸实践。如此一来,楚国的百姓就会从您的行为中得到利益。
因此,我是在替楚国的百姓拜谢您啊!”
听到这里,邓子陵突然走上前来,躬身朝着方源拜谢。
而楚墨弟子见状,也随着他拜谢方源。
方源疑惑道:“诸位这又是为何呢?”
邓子陵淡淡道:“楚国的百姓从矩子的改变中获益,而矩子又是因为您而改变,所以我们同样是在替楚国的百姓拜谢您的恩德啊!”
楚王闻言,脸上终于多出了些许笑容。
他正准备说话,可陈到却抢在了他的前头。
陈到问道:“我们二人能想明白您所说的道理,但不代表所有楚墨学派的弟子和法家弟子都能想明白您所说的道理。
您说的都是金玉良言,但大多是关乎立场的理论。但如果要将它推广至众人,又应该如何去做呢?”
方源闻言微微点头。
陈到不愧是法学大家。
法家的严苛虽然被百姓所不喜,但他们能够流行于列国之间,赢得君王的信任,靠的就是法家本身所具备的实干精神。
他们不仅谋求道路的正确,更要求得解决问题的精准方法,这便是他们与其他学派的最大不同。
对于陈到的问题,方源也早有准备。
他说道:“要想让人换位思考,最好的方法无非是将他们放在与先前不同的位置上。
楚墨弟子不能理解律法准则,那么便让进入刑科断案,阅尽天下事务,看遍万里河山。
法家弟子不能感受民间疾苦,那么便让他们同楚墨弟子一样行走天下,看尽人生百态。
在两派弟子之间,时常进行交流轮岗。
让楚墨学派参与进贵国律法的修订中来,以他们的所见所闻,结合楚国的乡土风俗不断修正律法。
同时也要让法家弟子规范楚墨学派的行为准则,告知他们何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,何人能杀,而何人又不能杀。
若要杀,又应以何种方式杀之。
只有这么做,方能让楚墨弟子感受治国不易,让法家弟子体会民生之难。
如果您二派这般互相学习后制定出的律法与行为准则,依旧有人违反。
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大奸之人,到时候处决他,必然会引得百姓欢呼、弟子拥护,又怎么会出现今日的这种情况呢?”
陈到闻言恍然大悟:“方先生之才,真乃当世无双,我竟从未听说过如先生这般高屋建瓴的言论。”
楚仁亦是眼中放光:“方先生果真才德兼备,陈怀谷同我所说,当真不假!”
楚王也是满心欢喜:“方先生真乃高士!”
谁知方源闻言,竟没有半点欢喜,而是开始批判起了楚王。
“子曰: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曾子曰:君子思不出其位。”
(孔子说:不在那个职位上,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。曾子说:君子考虑事情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。)
“大王您承奉上天的意志,得以继承楚国的王位,成为代天牧民的君王。
然而您的行为,却不像是一位君主应该做的那样。
正是因为民间多有不平之事,所以楚墨学子才会拔剑相助。
您是不知道他们常在民间行侠仗义吗?
如果您知道,为何不授予他们应有的权利,去约束乡里的豪族呢?
楚墨弟子怀有报国之心,然而您却不愿任用他们。
这样一来,他们做的事,哪怕符合道义,也是违背了楚国的律法,更与君子之道背道而驰。
我明白您常年在法家与楚墨学派之间来回周旋,但您想过他们之间为何存在如此深重的矛盾,为何需要您一直调和吗?
他们之间的矛盾,其根本原因是什么,您思考过吗?
楚墨学子不拥有权力,所以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违法乱纪,而您知道之后,却只是一味的宽恕他们,而不是赋予他们权利。
第29章 易位之解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