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朝会怒斥奸臣,我只求一死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3章 黄帝之问[1/2页]

    小院的房门被人推开,青牛子的两个儿子也从田里归家。

    他们见到父亲正与客人们座谈,便一声不响的放下锄头,从厨房端出些瓜果放在桌上,随后也坐在父亲身旁,安安静静的听他讲故事。

    青牛子道:“从前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,天刚亮就驾车出发,方明赶车,昌宇做陪乘,张若、?朋在马车前导引,昆阍、滑稽跟在车后。

    来到襄城的旷野,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,也没有行人可以问路。

    走了一会儿,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,于是他们便向牧马少年问路,说:“你知道具茨山吗?”

    少年回答:“知道。”

    又问:“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?”

    少年回答:“知道。”

    黄帝说:“真是奇怪啊,这位少年!不仅知道具茨山,还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。那你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吗?”

    少年说:“治理天下,大概就像牧马一样吧?我幼小时独自在天地四方内游玩,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,有位长者教导我说:‘不要想太多,你坐着车去旷野里玩玩就好了。’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,我又将到天地四方之外去游玩。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,何须刻意追求呢?”

    黄帝说:“治理天下,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。虽然如此,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。”

    少年听了拒绝回答。

    黄帝又问。

    少年只能回答说:“治理天下,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!只要不去违逆马的天性,之后任其自然不就行了?”

    黄帝听了,叩头至地行了大礼,称他为天师,随后离去了。”

    青牛子说完,含笑问道:“从这个故事里,你们学到了什么?”

    众人默默不语。

    过了一会儿,青牛子的大儿子打破了宁静。

    他说道:“万法自然,民众又哪里是需要国君治理的呢?只要大家顺应天道,按照规律去做事,那么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。”

    青牛子点头,宽慰笑道:“不错,你这是领悟到了‘道’的含义啊!那么其他人还有不同的看法吗?”

    阳刃看了看左右无人应答,于是便大着胆子开口道。

    “黄帝虽然地位崇高,年纪也比牧马少年大。但他为了求得治理天下的方法,却愿意向年幼位卑者发问。得到答案后,更是不惜叩首施礼拜谢少年教导的恩情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黄帝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拥戴,不是没有原因的啊!”

    青牛子闻言,笑着点头道:“好啊!你这是感受到了‘仁’的风采啊!那么,还有人有不同看法吗?”

    冯通道:“就连黄帝这样德行修养被天下称颂的人,都觉得自己仍然存在不足,为了使天下人过上好日子,不惜不远千里前往具茨山向大隗求道,就连迷路数日都不能更改他的意志。

    现如今我们所欠缺的,正是黄帝这样哪怕劳苦己身也不愿改悔的坚定信念啊!”

    青牛子笑道:“对呀!你这是阐明了‘义’的本质啊!”

    杨素闻言,白了一眼冯通,与他针锋相对道。

    “黄帝不远千里前往具茨山准备向大隗求道,然而听完了牧马少年的话就离去了。由此可见,道离我们的距离看似遥远,但其实它就潜藏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啊!

    就像是少年所说,治理天下犹如牧马放羊,又像是春去秋来、花开花落。如果真想求取道的真义,又何必经历万里沧桑呢?只要从一点一滴认真观察便可以了。”

    青牛子欣慰道:“举一反三,你这样,可以称得上是‘智’了。”

    方源听完了众人的表述,斟酌片刻,谨慎的开口道。

    “道是高深莫测的,然而有时,又是显而易见的。黄帝这样的智者,不可能看不透道的真谛。然而,他为何依然需要牧马少年这样的人来点醒呢?

    以我微小的智慧猜想,大概是黄帝被外物蒙蔽了吧?有道是,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    黄帝虽然德行高尚、智慧卓绝,但由于身处山中,处于治理天下的位置上,反而无法辨明万物真伪,寻不见治理天下的道路。

    而牧马少年没有外物的困扰,所以却能看清这天地本相,用简单的事务便说明了黄帝求而不得的道理。

第13章 黄帝之问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