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章 赵若胜秦,国当亡矣[1/2页]
赵王听完了方源的一阵阐述,脸皮一阵颤动,似是想要发怒,可转瞬他又将怒火压了下去。
细细思考之后,赵王反而觉得有几分后怕。
方源说的话一针见血,完全道破了赵国的隐患。
他劳师远征,的确没有什么正当理由,完全是由于被张鸿勾动了心中贪念。
换句话说,这叫做师出无名,事故不成。
赵军名不正言不顺,打的是侵占他国土地的不义之战,士卒自然没有为国效死命的坚定想法。
而秦军却是刚刚经历了崤山之败,打的又是为了保家卫国的大义之战,士兵们自然各个同仇敌忾士气高涨。
《老子》有言:抗兵相若,则哀者胜矣。
势均力敌的两军对垒时,更悲愤的那一方将会获胜。
对于这一点,向来知兵的赵王心知肚明。
而且赵国的不利因素还不止于此。
他们为了保持长期压制秦军的态势,已经多次征发国内民夫前往前线运粮。
如果继续这样维持下去,今年赵国的秋收肯定无法按时完成。
秋收推迟,今年的粮食就有很大概率欠收。
国内缺粮,后面又会引发一系列的民生问题。
到时候,不止他的名声受损,一直对赵国抱有敌意的燕国肯定也会趁虚而入。
这样一来,他不止面子没了,底子也保不住。
这也是赵王同意接见方源的根本原因。
即便他最后决定一意孤行,打算咬紧牙关与秦国死磕,也未必能够保证战胜秦国。
眼下八万楚军已经入秦,等到他们部署完毕,秦军前线主力就会由两万激增为十万。
就算赵国举国之力,顶多也就能支持八万赵军远程作战。
以八万对十万,不止兵力劣势,还是客场作战,秦守赵攻。
以赵王常年领军的经验来看,这场仗不论怎么打,横竖都是一个输。
对于这种仗,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字——拖。
两边憋着都不打,就比谁先扛不住。
秦国不止要负担自家军队的开支,还要供应八万楚军,他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不过这样虽然秦国不好受,但赵国却更危险。
因为就目前情况来看,赵王最担心的还不是秦楚两国,而是刚刚临阵倒戈的魏国。
魏国既然能背叛赵国一次,没有理由不能背叛第二次。
魏王的两大左膀右臂——张鸿、李据,没有一个是善茬。
倘若赵军前线战事不顺,以赵王对这二人的了解,他们肚子里的坏水肯定就要开始翻腾起来了。
而根据魏王过往的行为来看,那个无利不起早的暴脾气老头儿,一准会展现他从善如流的明君风范,毫不犹豫的采纳张鸿和李据的建议。
之后一声不响的钻进秦楚两国的裤子里,贴心的为秦楚两国吹起反击的号角。
如果赵国式微,赵王不用脑子想都知道,打赵国打的最凶的,恐怕不是秦国和楚国,而是之前如胶似漆的盟友魏国。
毕竟,魏武卒号称能日行三百里,秦军和楚军跑的可没他们那么快!
等到那时候,魏军怕是冲的比谁都快,打的比谁都狠,抢的比谁都多。
第96章 赵若胜秦,国当亡矣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