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明战神朱祁镇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66章 科举[2/2页]

    此改革充分体现了朝廷对精英人才的关爱和尊重,以及唯恐人才流失的心态。

    当然全员录用是一回事,但划分排名的事却一点也没有含糊。

    大明每次殿试录用的进士在一百至三百人之间,全部按照成绩排名被划出了泾渭分明的三个等级。

    第一档次称为一甲,只有区区前三名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他们被称为“进士及第”,可谓是进士里的进士。

    朱祁镇的内阁首辅曹鼐,大学士陈循,皆是状元郎出身。

    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这三位的起点自然不一般,可以直接授予官职。

    状元可以直接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编纂,而榜眼、探花则也可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。

    翰林院在朝廷政治体系中一直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,修史写文,还承担着帮助皇帝撰写奏章、为皇室成员侍读等等重任。

    进了翰林院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历练,更可以获得接近结交帝王宗室和重臣显贵的机会,对将来的仕途是大有益处的。

    因此,一甲的三位可以说是在仕途的开局就已经领先在起跑线上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就是第二档次,所谓的进士二甲了。

    二甲人数在四五十人左右,这些人被称为进士出身。

    二甲的头名被称为传胪,也就是第四名。

    此排名的获得者也可以被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官职。

    但其他的进士们就没那么好运气了,他们无法直接获得官职,还得通过新的考试才能进入翰林院,但也只能获得庶吉士的身份,相当于实习生,只有再经过考核合格才能被授予编修之类的职务,或者去朝廷其它府衙或地方部门任职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二甲进士们将能直接做官的一甲进士称为天上神仙,他们自嘲为半路修行。

    但实际上,这些二甲进士们还是有不少特权的,比如他们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任职处所和职位,在官位紧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优先排位。

    至于剩下的进士们则就称为三甲进士了,他们被称为同进士出身,名称上就看含金量就差了不少。

    跟一、二甲进士比,他们连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,只能去地方任职,而且还只能从被二甲进士们挑剩下来的官职和府衙中去选择,其结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。

    可朱祁镇身为后来者,知道考试成绩最终并不是决定仕途的唯一标准。

    严格细致的等级划分,泾渭分明的任职起点,似乎让人觉得很多排名不佳的进士们上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。

    其实不然,一甲精英们真正青史留名的并不多,很多人既没有在官场仕途上谋得高位,也没有在学术文章上留下盛名,最终也就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上度过一生。

    但却有不少二甲乃至三甲进士们却最后功成名就,做出了一番伟业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基数问题,毕竟一甲也就三人,二甲、三甲是两三百人。

    未来的事情,谁又能说的准,朱祁镇这个后来者,在心里也不敢再完全依靠上帝视角了。

第166章 科举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