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 不和亲[1/2页]
太和殿前,光看三方使团的神情与人数,就能大概看出三方的强弱。
瓦剌上殿人数足有十人,站在正中方位。
鞑靼上殿有五人,站在左边。
女真部正副使两人,站在右边。
满朝文武是怎么也想不到的,日后取代大明王朝的,会是建州女真部的子孙。
这三方竟联袂而来,而且据锦衣卫密探来报,三方使团来京之后,来往甚密。
以朱祁镇这个过来人的见识,按道理,这三方的关系不应该这么融洽的啊。
草原势力多征伐,彼此的混战比与大明的战斗还要多。
公元1368年,魏国公徐达攻占北京后,元朝作为一个政权其实并没有结束,元顺帝北逃,元朝政权也只是北移了。
大明,称北元为鞑靼。
瓦剌也属于广义上的蒙古国,是蒙古国的一大政权部落。
瓦剌最初并不是生活在西域地区,而是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北部,贝加尔湖的东西两岸的森林中。
元顺帝北逃后,太祖、太宗两大时期,全力打击北方残存的蒙古势力。
因为大明持续的打击,使得蒙古鞑靼部势力日趋衰落。蒙古有实力的权臣贵族趁机做大,这就是瓦剌。
瓦剌强势崛起,与鞑靼、大明三足鼎立。
这期间就是瓦剌的步步东进,侵占的是鞑靼部的草地牛羊。
鞑靼对于瓦剌的仇恨,一点都不会逊色于大明。
当然,鞑靼对大明的仇恨,一点也不会少。
当初明朝为了打击鞑靼,扶持了瓦剌,大明在明面上还是瓦剌的宗主国呢。
现在两方闹掰了,鞑靼部应该是做梦都能笑醒,然后坐山观虎斗即可。
当然,最终的结局是,三方谁也没有笑到最后。
此刻在他们旁边站着的小老弟女真部,最后会以十三副铠甲起步,拿下了整个天下。
此刻的瓦剌风头正盛,本部刚大败明军。
那瓦剌使团到了大明圣驾前,丝毫没有下跪的意思。
鞑靼好歹是被大明承认的名义上北元正统。
国与国之间,各有各的礼节,他们抚胸弯腰拜礼,可以。
瓦剌还是大明名义上的属国,当以大明的礼节为先。
他们应该跪下拜见。
然而,瓦剌这十人以正使官为首,神色分外的倨傲,只是站着拍了个胸,连头都不想低一下。
“大胆……,尔等乃我大明附属部落,岂不遵我大明之礼乎……”
御史言官李见化,第一个就跳了出来,指责怒骂瓦剌使官。
从大明扶持瓦剌先辈起,一直喷到瓦剌如今忘恩负义。每年拿大明这么多好处,还屡屡侵扰大明边境。
这个李大头,口才了得,加上已方本就站在道德至高点,顿时喷的瓦剌使官体无完肤。
如果这是一场辩论赛,瓦剌方开场就已经完败。
然而,拳头才是硬道理。
瓦剌使官面红耳赤之下,依然没有一丝要遵大明之礼的意思。
为了顾全大局,朱祁镇没有下令殿前锦衣卫用强。
到了献礼环节。
“大明皇帝陛下,此次我团前来,给大明带来了牛羊……毛皮……”
这又是对大明的一番羞辱。
此次瓦剌的使团,人数比上次更多了。进贡的东西,却比上次更少了。
这不是鸡毛换糖。
而是要拿鸡毛换楼房啊!
都察院的言官又要跳出来,被朱祁镇让人提前制止了。
多喷无益。
三方使团显然是商议好了的,鞑靼、女真两方,拿出的礼单,数目也是对大明赤裸裸的羞辱。
朱祁镇确定了,他们就是来找事的。
找一个开战的合理理由。
一如当初王振克扣给瓦剌使团的赏赐一样。
克扣赏赐,这点就算是在后世,也没什么人怪王振,瓦剌使团的人数确实太过份了。
如果一直这么放任下去的话,他们使团的人数迟早会突破到万人以上。
难道每个人,大明都给等额的赏赐?十个人,一人给个大红包。
难道一万个也依然一人一个大红包?
原本内阁拟定回礼的方式是,此次三分朝贡多少,大明以双倍之礼奉还,就此绝了按人头发放的方式。
双倍之礼,足够彰显大国的风范。
朱祁镇同意了。
三方朝贡之礼不会太多,即使双倍,其回礼的总值也比往年要少上数倍。
远来即是客,有矛盾战场上解决,这礼节往来方面,大明不能太小家子气。
礼部尚书宣布了大明的回礼。
瓦剌使官当即强烈反对。
第54章 不和亲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